跳转至

2021年校内赛承办经验

本篇文章对2021年的校内赛做一下总结,希望之后的活动可以在此基础上越办越好

前期准备

夏令营

  • 量力而行,如果举办,应该在小学期期间,但招人十分困难,可能是同学们都有其他事情或者想回家吧
  • 举办的好处是可以提前招新,招进来的同学也可以打校内赛,顺便带带其他刚接触的同学,减轻培训负担,保证比赛的技术水平和观赏性。还可以提前锻炼我们自己的组织和培训能力

宣传

  • 一般秋季学期9月开学,暑假后几周整理素材,特别是视频资源极为匮乏
  • 一开学就开始宣传,今年基本上把能用的途径都用上了:微信推送、水源社区、同去网、东转的大海报和易拉宝,易拉宝的放置位置可以再研究研究,之前只放过主图、学创、四餐和玉兰苑,大海报也可以考虑学创门口的广场
  • 宣传文案可以再商榷下,我们最大的特点、吸引力是什么,如何在Vex、RM等类似的活动中脱颖而出
  • 今年的宣传周期特别长,持续将近一个月,事实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,不过推送的形式的确远远优于其他,特别是在学创和社总公众号发的
  • 但周期长了带来一个问题,最初进来的一批同学应该如何留住,今年的招新群一开始不太活跃,很多先入群的同学后来转投了其他比赛。可以参考下RM的做法,举办两次宣讲会,让先进来的同学先接触着,培养其兴趣

技术层面

  • 今年对场地进行了大翻新,从经验上看,地毯还是要争取买一整块的,否则后续维护太麻烦
  • 对于校内赛,我们的软件技术是足够的,关键是硬件是否能够承担住压力,所以首先需要检查机器人性能,最好还是认真标定一下
  • 但对于软件并非没有提升要求,希望可以有一个足够简洁的rbk,争取每个task都能运行,C++层也不用很智能,会几个基本技能就可以了(跑、传球、射门、吸球)
  • 软硬联调必须搞,但可以较今年适当延后,大致在宣讲会和给rbk之前,我们模拟比赛跑一下,排除bug,也为后续的赛制安排提供可行性参考

培训阶段

  • 时间上,十一过后正合适,学期前期大家不算太忙,也正好在期中考试之前,不过也得和其他赛事的时间尽量错开
  • 基本流程都挺固定的,宣讲会、培训课程、规则发布会、实车调试和拓展讲座,时间都是周三或周末的晚上,时长90分钟左右
  • 培训内容包括硬件、软件的使用方法和lua脚本编写,前两者就是粗讲,真正掌握得靠不断的实践,所以合并为一节课,lua的教学理论实践相配合,2~3次课程足够了
  • C++代码、嵌入式、机械结构等进阶内容安排到拓展讲座,与校内赛关系不大
  • 实车调试今年是安排了整整一周,考虑还有视觉部分需要专业队员维护,所以都安排到了晚上,而且还以轮班制保证每晚都有软硬件部分的同学在场帮助解决问题,这个挺好的
  • 规则的制定不需要追求全面,重要的是易懂且不冲突,并且要确保参赛队员可以通过某些办法避免犯规,如crash的判定,是不是过度依赖于C++层,不好在lua层解决
  • 赛制可能是最需要商榷的一点了,今年一共10支队,先是打了两轮静桩,按照时长淘汰出8强,然后进行单场淘汰制的对抗赛
  • 问题主要是静桩和对抗的形式差得挺多的,我们低估了大家的开发热情,这就导致大家临场写脚本,再另花时间调实车,进一步拉长了时间线,两天整的确有点折磨
  • 改进思路是可以控制队伍数量,合并一些队伍
  • 但感觉还是尽量让大家多经历对抗赛,感受临场调整的紧张感,还有就是争取把胜负悬念留到最后一刻
  • 具体形式一直是定位球回合制,但看今年的水平,已经很接近于normalplay了,无论是哪种形式,都应该鼓励多传导、战术的鲁棒性和灵活度
  • 之后也可以考虑考虑拓宽赛道(仿真赛、人机对抗赛……)

正赛

  • 正式化一点,学习其他校内赛,搞个大型的立牌等等,这些要和指导老师多交流下
  • 其他的就没什么了,个人感觉由于实车调试的时间很充裕,真正打起比赛来还是很顺利的。工作人员也不需要很多,主裁、AutoRef操作手、比分记录员、视频录制的同学、硬件维护成员各一位就差不多了
  • 今年很幸运,机器人的性能很稳定,有一两辆车甚至一直坚持了下来,有点出乎意料
  • 比赛视频要录的,而且要追求下质量,方便后续剪辑
  • 视频、代码等资源一定要收集起来,整理归档